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欧美综合缴情五月丁香,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四川,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
HENGSHAN MOUNTAIN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唐 ? 賈島

VIEW MORE
scroll down

“天下巨觀”懸空寺


如果說渾源古建筑是中華古建筑的經(jīng)典代表之一,那么,懸空寺就是中華古建筑王冠上的一顆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明珠。

  如果說渾源古建筑是中華古建筑的經(jīng)典代表之一,那么,懸空寺就是中華古建筑王冠上的一顆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明珠。清代進士、寧國府教授陸壽名在《續(xù)太平廣記》中贊為“真天下大巧而異觀也”。明代地理學家、“游圣”徐霞客游罷懸空寺,在《徐霞客游記》中概嘆為“天下巨觀”。美國《時代周刊》評懸空寺為全球十大超乎常理的“危”建筑之一。

 

▲從渾源城南望北岳恒山

 

一 北魏王朝的“水立方”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又名崇虛寺,建于南距渾源古城3.5公里、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金龍峽谷的石門峪口和磁窯口之間的萬仞絕壁之上,坐西南而面東北,是一組由90根長短不一的立柱垂直支撐的三層朱紅色建筑群。始建于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后經(jīng)唐、宋、金、元、明、清歷代重修,現(xiàn)存的木構(gòu)建筑部分為明清兩代遺構(gòu)。懸空寺因為是一處為道教天師建造的皇家建筑,修建時所用工匠都是當時全國一流的建筑工匠,所以它和云岡石窟一起被譽稱為北魏時代的鳥巢和水立方,體現(xiàn)出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

  寺院建筑面積472平方米,占地面積僅有152.5平方米。據(jù)悉,初建時離地面高達90多米,由于多年河道淤積,現(xiàn)在該寺仍然距地面58米,是世界罕見的摩崖古建之一,被稱為“空中奇閣”、“恒山第一景”。全寺由三組樓閣組成,建有大小殿閣20座40余間,供奉著銅鑄、鐵鑄、石雕、泥塑等各種神像79尊、金石文物14件(碑9通、碣4方、經(jīng)幢1件)、石刻13處、匾額2處,北魏棧道、云閣虹橋遺址、遺跡等綿延133米。懸空寺的建筑藝術(shù)極其精湛,是一處古人杰出寺廟建筑創(chuàng)造與獨特自然山水環(huán)境相互交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遠望懸空寺,像一個小巧玲瓏的木雕,鑲嵌在萬仞絕壁間;近看懸空寺,屋脊拱起,檐首高翹,支柱危依,姿態(tài)若斷崖飛龍,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懸空寺院

 

二 與“道”沉浮的“靜輪宮”


  從歷史文化源頭上來說,懸空寺的修建與中國道教發(fā)展的沉浮歷程有很大關(guān)系。

  北魏初期,恒山道教在道教改革家寇謙之的大力弘揚下得到了空前發(fā)展??苤t之本是嵩山道士,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到達平城(現(xiàn)今大同),向太武帝奉獻《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錄圖真經(jīng)》六十余卷,聲稱這些經(jīng)卷都是太上老君的玄孫授予他的,并授他本人以道教天師之位,讓他顯露靜輪天宮之法來奉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如果太平真君能夠按照“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的要求建造道壇“靜輪宮”的話,就可成仙達道。于是太武帝便聽從了寇謙之的建議,在京城的東南(現(xiàn)今大同水泊寺鄉(xiāng)曹夫樓一帶)建起五層重壇的天師道場??苤t之憑借太武帝的信賴和支持,將天師道大行于世,恒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一時。后來,熱衷佛教的文成帝以及孝文帝轉(zhuǎn)而扶持佛教,佛教又逐漸復興起來,道教雖然未被打擊,但已經(jīng)逐步失寵,呈現(xiàn)衰落之態(tài)。太和十四年(490年),輔佐孝文帝的馮太后病逝,孝文帝正式親政。親政后,孝文帝進一步推進漢化改革。太和十五年(491年)秋,熱衷佛教的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道教的五層重壇遷出都郊,“戊戌,移道壇于桑乾之陰,改曰崇虛寺”(《魏書·帝紀·卷七》)。“移于都南桑干(桑干河)之陰,岳山(恒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魏書· 釋老志》)。這反而正實現(xiàn)了寇謙之“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的要求,這座道壇從此在這北岳恒山的半崖峭壁間扎根下來,成為如今大家看到的“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著名景觀——懸空寺。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安排好道教重壇懸空寺等搬遷大事,才正式遷都洛陽。

 


▲懸空寺夜景

 


三 峭壁危巖懸“五奇”


  懸空寺的保護設(shè)計特別完美。懸空寺獨立于懸崖峭壁之上,又歷經(jīng)風雨滄桑,1500多年整個建筑保存完好,無論規(guī)模、結(jié)構(gòu),還是塑像、題刻均保留了原來的風格,實為一大奇跡。筆者具體歸納為“五奇”:


選址奇


  懸空寺所在的石門峪段,天峰嶺和翠屏山兩崖環(huán)抱,渾河水曲折中流,從空中看恰似一個太極圖,懸空寺恰在太極圖的陰陽魚位置,顯示出太極生兩儀的玄奧內(nèi)涵。懸空寺依掛的翠屏峰峭壁巖石是奧陶系石灰?guī)r,比較堅硬,不易風化,為懸空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懸空寺所在峭壁是一個內(nèi)凹的弧形,像一頂巨大的傘蓋,不僅讓懸空寺大雨淋不著,而且還形成了雨霧迷蒙、山峰縹緲、雨滴倒飛的磁峽煙雨的奇景。翠屏峰峭壁與對面的天峰嶺峰巒形成一道峽谷,遮擋了太陽的照射,每天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也不超三小時,當陽光強烈直射時恰好照不到,所以讓懸空寺烈日曬不著。金龍峽谷曲折蜿蜒,峭壁內(nèi)凹包裹,外面狂風怒吼,寺內(nèi)塵土不起,所以讓懸空寺大風刮不著。寺廟的崖頂建有天坑,承接雨水和滾石,偶爾有石塊從山頂滾落下來,也是形成拋物狀掉入溝里,寺廟毫發(fā)不損,所以讓懸空寺石頭砸不著。無怪乎清代一位建筑學家感嘆曰:“奇觀絕世,勝狀千年不朽,何也?因寺于崖凹,遮風雨,避滾石,智也。”更加神奇的是,懸空寺每到10月底到11月中旬,就會在懸空寺三教殿上方的崖壁上出現(xiàn)一個大約三層樓高、兩間房寬、光影合成、筆法蒼勁有力、字形俊逸神飛的草書“佛”字,這一光影奇觀只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位置、特定的光線之下才可顯現(xiàn)。最佳觀察時間是這一段時間的中午11點,條件必須是天空一碧如洗,光照度好,時長大約為20分鐘。更為奇詭的是在懸空寺廟門南面40米左右的崖壁上,有一塊明代的摩崖石刻,上面就題刻4平米左右的“空中見佛”四個大字。2014年4月,信仰佛教的泰國公主詩琳通到懸空寺參觀時,當時并沒有“空中見佛”奇景出現(xiàn),但是公主下車遠望懸空寺就被這絕世奇景剎那間震驚了,隨口就贊嘆道:“空中現(xiàn)佛心!”這種古今中外的一拍即合,其中到底是古代工匠有意為之還是自然天成,實在耐人尋味。

 


▲恒山水庫


結(jié)構(gòu)奇


  懸空寺整座樓閣殿宇自南巖稍低處依崖而上,全部殿閣分散中有聯(lián)絡(luò),對稱中有變化,窟中有樓,樓中有廊,廊中藏窟,參差錯落,相互呼應(yīng),曲折回環(huán),層疊有致,布局緊湊,層次分明,虛實相生,變化多端,形體的組合和空間的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shù)效果。懸空寺的建成依據(jù)了巧妙高深的力學原理,它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lián)而建。這些直徑 50 厘米左右的27根木質(zhì)橫梁都是當?shù)氐膬?yōu)質(zhì)鐵杉木,事先用桐油浸泡過,不怕蟲蛀,還有防腐作用。再加上橫梁加工成剪刀形,大部分斜插在巖石里邊,露在外面的部分一米左右,整個樓閣的底座也直接壓在橫梁上。當橫梁被砸進去的時候,那些早被塞進去的楔子木件便鉆入橫梁,外面用力越大,里面咬合越緊,就像現(xiàn)在的膨脹螺絲一樣,于是固定的橫梁就把負荷壓力傳到了巖石上,大大減少了橫梁的壓力。而那些長度十幾米、直徑十幾厘米的30 根立柱,則被分成三組,分別經(jīng)過精心計算,精巧地設(shè)置在兩個樓閣和一條棧道下面,在游人增多時可以起到“立木頂千斤”的效果,在游人少時發(fā)揮裝飾美感、襯托懸險的作用。當?shù)孛裰{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馬尾”就是指這些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凸出巖石的紅色立木。另外,傳統(tǒng)榫卯結(jié)構(gòu)部件彼此錯動,但不會分開,也避免了風搖地震的危險。歷史上恒山地區(qū)曾有多次地震記載,1989 年“大陽”6.1 級地震,城鄉(xiāng)許多民房倒塌或者裂開,但懸空寺卻“我自巋然不動”。

 


▲懸空寺內(nèi)景


文化奇


  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成為懸空寺長盛不衰的文化內(nèi)核。懸空寺位于北岳恒山上,受到了北岳恒山地理區(qū)位、文化特色、宗教信仰等的巨大影響。北岳恒山的邊塞戰(zhàn)爭文化、宗教融合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等都在懸空寺有所體現(xiàn)。隨著時代的更迭,民間信仰的不斷變化,懸空寺逐步由道教重壇發(fā)展成一座儒、釋、道三教文化融合的寺廟,成為中華“和”文化的典型代表。恒山是道教全真教的發(fā)源地,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主張“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在懸空寺的最高層有一座三教殿,就可以欣賞到“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觀。三教殿里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位教主同殿供奉,佛以慈為懷,普渡眾生;儒以和為美,仁者愛人;道以虛為根,法乎自然。三教和而不同,相互補益,平等相待,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對各種文化皆收并蓄的博大胸懷和恢宏氣度。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避免了各教信眾的彼此破壞,各教信眾和諧相處,平等相待,共同供奉,營造出“宗教融合、世界大同”的多元文化和平氛圍,使這座建筑奇觀一直保存完好、千年不朽。懸空寺朝向東方布局所體現(xiàn)出的北魏鮮卑少數(shù)民族崇拜太陽圖騰的文化特色,與寺內(nèi)塑像、石刻等中原漢民族文化特色交相輝映,民族文化融合使懸空寺更加錦上添花、異彩綻放。建國以來,以“奇、巧、懸”著稱的懸空寺作為古代摩崖建筑的杰出代表、“三教合一”的獨特宗教融合文化典型代表、國家藝術(shù)寶庫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深受世界各地游客及專家學者的青睞,其保護力度也是空前。

 


▲懸空寺內(nèi)景

 

塑像奇


  懸空寺內(nèi)的文物價值極高。寺內(nèi)有各種銅鑄、鐵鑄、石雕、泥塑等各種神像79尊,其中三佛殿內(nèi)供奉的脫紗三世佛像,為唐代工藝、明代所制,運用了高超的脫紗塑像工藝。該工藝塑像時先用泥砂塑成胎,之后再以纻麻(夏布)及生漆調(diào)細瓦灰層層交錯。后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由于生漆加上細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堅固強度,加上纻麻的張力,猶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鋼筋,生漆瓦灰即水泥。當纻麻與生漆縱橫交錯五至六層后,待其干固,便將泥砂土胎挖出,從而成為內(nèi)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之后,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調(diào)色、描金彩繪、打磨裝飾而成,因此又有“脫空像”之稱。用這種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質(zhì)地很輕,便于攜運,因此又稱“行像”。我國早期的脫紗佛像大都流落國外,現(xiàn)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及西雅圖博物館各藏有唐代的脫紗佛坐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尚存鑒真和尚之像也是脫紗佛像,是鑒真和尚從我國把塑像技藝傳承過去的,日本人通稱此脫紗造像工法為“干漆”,致使現(xiàn)在歐美一些人只知有“干漆”而不知有中國“夾纻脫胎”即脫紗造像之名。懸空寺三佛殿內(nèi)供奉的三尊唐代脫紗三世佛像,小巧玲瓏,莊嚴慈悲,其重量只有2.5公斤,工藝精湛,為稀世珍品。另外,三官殿內(nèi)的團龍牡丹屏用草和泥制作,牡丹顏色鮮麗,團龍活靈活現(xiàn),被世界建筑師大會贊為世界藝術(shù)瑰寶;懸空寺棧道石窟內(nèi)的法、報、化三身石刻佛像等,是北魏時期的造像,氣魄雄偉,雍容大方,可與大同云岡石窟造像媲美,號稱“小云岡”;三圣殿內(nèi)的泥塑釋迦、韋陀、天女、阿難像,比例適度,體型豐滿,神態(tài)各異,表情逼真,著名畫家羅工柳教授贊嘆說:“三圣殿之泥塑,具有唐代風格,為懸空寺諸泥塑之精品。”

 


▲北岳恒山


石刻奇


懸空寺的題刻眾多,而且十分精美。懸空寺最早的石刻是北魏所制,現(xiàn)存有北魏石刻殘片,引起文物專家的高度評價,成為懸空寺最早建于北魏時期的有力佐證。懸空寺現(xiàn)保存有金石文物14件(碑9通、碣4方、經(jīng)幢1件)、石刻13處。寺廟鐘樓旁邊走廊的崖壁上鑲嵌著一塊《早過懸空寺》詩碑,是明代兵部尚書鄭洛所撰;寺廟內(nèi)石窟鐫刻的“公輸天巧”四個大字下面,鑲嵌著一塊金代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懸空寺的碑碣。寺外的河床上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渾源籍的元代監(jiān)察御史、行工部尚書孫公亮題寫的“云邊覺岸”四個大字,古樸莊重,典雅大方,實屬書法題刻中的精品之作。林林總總的石刻碑碣,如入古代石刻藝術(shù)之寶庫,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恒山大字灣

 


四 謫仙李白與懸空寺


  懸空寺下方巨石題有醒目的“壯觀”兩個大字,對懸空寺可謂是極高的贊譽,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游覽懸空寺時所題寫,現(xiàn)在成了游客趨之若鶩的網(wǎng)紅打卡處。此外,李白還為懸空寺留下了了膾炙人口的千古詩歌名篇。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最少來過恒山兩次。李白一生喜歡仗劍漫游,從15歲起,他浪跡天涯,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地都會留下一些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詩篇。他初次來山西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五月,李白受好友元演邀請一起通過太行山前往山西。身為文學才子的元演家境比較富裕,那時候元演的父親是太原府尹,負責防守北部邊境。李白和元參軍(元演)曾有數(shù)次交往,二人意氣相投,惺惺相惜,堪稱莫逆之交。元演曾經(jīng)在洛陽天津橋邊建了一座樓,為李白專用。李白曾經(jīng)寫過一首回憶兩個人交往的詩歌《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充分表達了友情的珍貴和對山西青山秀水的贊美。第二年春天,“思歸若汾水”的李白思鄉(xiāng)心切,離開山西回到了湖北安陸。他第二次來山西是十多年以后了,大約是天寶十一年(752年)春天,李白從河北易縣越過驛馬嶺來到山西,又穿過渾源金龍峽,越過水車谷,到達懸空寺。此次游覽恒山和懸空寺的心情由于受到朝廷小人得志、朝綱不振、民生凋敝、邊關(guān)不穩(wěn)等的影響,已經(jīng)和上次大不一樣了。游覽懸空寺和恒山時,他的心情應(yīng)該一片灰暗,在恒山寫的多首《古風》詩就表達了這種心情。如他的詩句所表達的一樣“晉風日已頹,窮途方慟哭”、“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且復歸去來,劍歌悲路難”等等,這也是李白最后一次做恒山客了。李白登罷恒山,隨后在懸空寺留宿一晚,低頭俯瞰峽谷中奔騰不息的流水,抬首仰望咫尺之處的滿天繁星,拍打著英雄一生的北魏道武帝欽令建造的古寺鐵珊木欄桿,他詩情大發(fā)。在寺中書寫了“壯觀”二字之后,他又情不自禁地隨口成誦,朗聲吟出著名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個“天上人”估計在李白的心中就是張果老,因為唐玄宗曾經(jīng)召見過張果老,張果老仙名遠播,李白上恒山估計也有尋訪張果老之意,可惜尋隱者不遇。中國文人不外乎兩種人生歸處,亂則隱,遇則仕。李白心里既有英雄情結(jié),也有仙道風骨。無論是一世英雄的道武帝、孝文帝,還是起死回生、神通變幻的張果老、呂純陽,都是他念念不忘的偶像,所以才成就了才華蓋世、瀟灑倜儻、風流浪漫的千古詩仙——李太白。他的這首詩把懸空寺之懸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為懸空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寺廟下方原來有太白祠,祠中有太白塑像,后來損毀不見。三年后,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再也不能逍遙世外了。

  渾源人應(yīng)該感謝這位謫仙??此坪喓唵螁蔚囊患}刻、一首詩,卻讓四面八方蜂擁而來的現(xiàn)代人透過千年歷史煙云,在懸空寺下觸摸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懷。

 

▲懸空寺

 

五 千年棧道話“云閣”


  除了前邊提到的磁峽煙雨景觀,云閣虹橋景觀也是恒山十八景之第二勝景。懸空寺山門以南200余米處也是金龍峽的最窄處,自北魏以來就是皇帝東巡、軍隊征剿、商客往來的交通要道。《魏書》記載:道武帝時期,“車駕將北還,發(fā)卒萬人治直道,自望都鐵關(guān)鑿恆嶺至代五百余里。”孝文帝時期,“秋七月,發(fā)州郡五萬人治靈丘道。”文中的直道和靈丘道就是指的從渾源穿越恒山金龍峽到達靈丘的這條路。此處峽谷原來有古棧道和樓閣式建筑相通,一代代戍守邊關(guān)的英雄將士告別親人,帶著輜重跨谷而去;一位位李白、徐霞客似的文人騷客倚橋遠望,曾發(fā)思古之幽情?,F(xiàn)在飛架峽谷的云閣虹橋已毀,歷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埋沒了黃塵古道,荒廢了烽火邊城,幽靜陡峭的崖壁兩側(cè)僅存下近百米的古棧道和古人“云閣”題字,依然倔強地向往來游客述說著聚散離合、盛衰興亡。

 


▲云閣虹橋   清乾隆版《渾源州志》插圖

 

 

  懸空寺這座奇、巧、懸融于一體的建筑奇觀,多年來也是多項桂冠加身。1965年,懸空寺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單位;2001年,和恒山景區(qū)一起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被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名錄”、“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預備名錄”。如果你游罷懸空寺,肯定會情不自禁地為中華先輩智慧之深遠、思維之獨特、技藝之巧奪天工拍手叫絕!

  波蘭國際主義者愛潑斯坦說:“懸空寺很美,是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世界奇觀之一。”

  意大利考古學家尼諾說:“僅僅是為了這座奇特寺廟,就值得到中國來一趟。”懸空寺,一座建筑匯集起古代建筑科學之大成和中華佛道儒文化之精粹,千人千面,千態(tài)千美。著名的道元禪師說過: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朋友們,如果想不枉此生,還須您親到懸空!

 


▲北岳恒山

 

 

 

校對:雪芳
編輯:學琳

 

作者簡介
  楊新儒,山西渾源人,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關(guān)鍵詞:

山西景區(qū)

恒山

相關(guān)新聞


恒山愚人|三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懂厚道北岳

游客來到北岳恒山,除了欣賞雄渾壯麗的恒山自然景觀之外,更多地想了解北岳深厚的文化底蘊。


民國麻席珍 | 癸酉(1933)登恒岳記(附詩文)

現(xiàn)在的古城渾源,談起保護較好之古民居必提“麻家大院”,原院主麻席珍也隨之有了熱度,似乎人因住所而聞名。


民國高良佐丨1935年晉北考察行記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作西北視察之行,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秘書高良佐一路隨行,凡沿途所見所聞,皆筆之于書,在當時各大報刊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


民國蔣維喬丨1918年《恒山》圖冊

1918年9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參事蔣維喬奉教育部令,視察山西學務(wù),乘便禮五臺、謁恒岳。9月21日由北京啟程,先乘火車到石家莊,到太原;再乘架窩赴五臺山、恒山;然后于10月13日由大同乘火車返京。


民國邵元沖丨1935年北岳考察紀略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遂作西北視察之行,4月25日自西安啟程,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