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渾源鳳山書院的歷史光影
發(fā)布時間:
2025-03-14 15:06
來源:
渾源歷史上有四所書院,鳳山書院居其一。鳳山書院存在于明代,位于城北的神溪村。
渾源歷史上有四所書院,鳳山書院居其一。鳳山書院存在于明代,位于城北的神溪村。國家級濕地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律呂神祠、“神川八景”之一的“神溪夜月”亦在此地。近年來,渾源縣委、縣政府依托雄厚的旅游資源,開啟了鳳山書院相關(guān)文化建筑的復建工程。楊新儒先生深入探究鳳山書院的歷史文化,撰就此篇?,F(xiàn)予刊發(fā),以饗讀者。
▲神溪國家濕地公園
探尋渾源鳳山書院的歷史光影
著名的北岳恒山腳下有一處國家濕地公園——山西神溪國家濕地公園。這處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315.99公頃,濕地率為78.14%。濕地公園內(nèi)鳳山靈秀,鳳樓高聳,雁掠長空,漁歌唱晚,炊煙裊裊,祠宇儼然,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兼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與鳳山書院有關(guān)的“鳳山十二景”。自北魏以來,這里已經(jīng)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理想的游賞、修學之地。
一 渾源的書院文化
4所書院,鳳山居其一
渾源縣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地處云中腹地,境內(nèi)奇峰聳立,層崖疊嶂,氣勢磅礴,“極目不知千里遠,舉頭唯見萬山低”。
全縣幾乎山山有景致、梁梁有古跡、峰峰有仙蹤、嶺嶺有傳說。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主峰玄武峰(即天峰嶺)就坐落于渾源縣城東南 4 公里處,海拔 2016.1 米,聳峙入云,氣勢雄渾,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朔方第一山”“第五洞天”之稱。
渾源的水千姿百態(tài)、靈動神奇。渾河、唐河是渾源的母親河,映帶左右,流經(jīng)渾源之處,草木蔥籠,物產(chǎn)豐盛;恒山水庫 “鐵壁鎖蛟龍”,“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山光水色醉游人;湯頭溫泉水溫若湯,能療百病,潤之神效,洗之即愈;神溪濕地碧波蕩漾,魚翔淺底,雁掠長空,漁歌唱晚,獨特的塞北水鄉(xiāng)風光,國家級濕地公園。流連于渾源境內(nèi),一處處多的數(shù)不過來的美景讓人目不暇接。
鐘靈毓秀的一方寶地,孕育出一代代人杰才俊,讓渾源的文運越來越昌盛。這一方山水圣地一貫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育,書院私塾遍地開花。歷史上,渾源曾經(jīng)創(chuàng)辦過眾多書院,以金元明清為最。其中4所書院最為著名,分別是翠屏書院、石溪書院、鳳山書院和恒麓書院。翠屏書院創(chuàng)辦于金元時期,位于渾源州南兩公里處翠屏山半山崖壁間,現(xiàn)在其原址留有三清道觀,不遠處的東崖壁上就是著名的懸空寺;石溪書院創(chuàng)辦于明代,由明代巡撫都御使石玠興辦,位于渾源城北郊;鳳山書院創(chuàng)辦于明代,由明代禮部司務孫聰出資籌辦,位于州治北一公里處神溪濕地畔的鳳凰山下,緊鄰著名的水神祭祀廟宇——律呂神祠;恒麓書院創(chuàng)辦于乾隆十九年,位于古縣城內(nèi),西距文廟近百米。
渾源的書院文化歷史悠久,歷代孕育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如金天會元年劉撝中首科詞賦狀元,劉家一門九進士,名滿天下;劉撝的玄孫劉祁,其創(chuàng)作的《歸潛志》與元好問創(chuàng)作的《壬辰雜編》共同組成了編撰《金史》的兩大史料,并被康熙皇帝公開點名贊嘆;雷淵為金末文壇領(lǐng)袖,祖孫三進士,叱咤金代文壇;蘇保衡問學翠屏書院,官至金朝右丞相,父子共進士,享譽龍庭;李彝,曾任河南道御史,景泰元年四月二十九(1450年6月8日)累遷至浙江左布政使,執(zhí)掌一省行政大權(quán);最為著名的是“大清河帥”的栗毓美,他就學恒麓書院,歷任知縣、知府、布政使、護理巡撫、河東河道總督等職,施行“拋磚筑壩”法,一舉解決了黃河泛濫的歷史難題,五年任內(nèi)黃河安瀾,節(jié)約白銀130萬兩,接近朝廷每年治河經(jīng)費的二分之一,民間拜他為“河神”,稱為“栗大王”?;实圩贩馄錇樘犹?,賜謚“恭勤”,御賜祭葬,《清史稿》譽其為“河臣之冠”。他的兩個兒子栗煊、栗耀也都在渾源的書院里度過了學生歲月,官至知府、布政使,獲得了較大的成就,功績留于史冊。
▲復建的鳳山書院
二 孫聰及其家世
鳳山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
據(jù)渾源志書記載:孫聰,山西省大同府渾源州人,與元代監(jiān)察御史、行工部尚書孫公亮同鄉(xiāng)同姓,成化年間授中書,明弘治年間任禮部司務。致仕還鄉(xiāng)后,定居渾源神溪村,后創(chuàng)建鳳山書院。
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盧陽鎮(zhèn)東正村有孫家祠堂(東正孫氏御史第),就是明代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孫逢吉家族的祠堂。孫家祠堂始建于公元1644年,建筑面積4733㎡,有古朝門一座,二廳二進磚木普通梁結(jié)構(gòu),馬頭山墻硬山頂小青瓦。門上有楹聯(lián)牌匾,門聯(lián)為“源淵流長靈秀聚,蘭芳桂馥毓峰高”,匾額為“忠義輝映”。此匾是明都察院右都御史朱英為大明成化十三年監(jiān)察御史孫逢吉題,2011年重刻。祠堂資料介紹,此支孫氏為東藏孫氏,原籍江西廬陵縣,肇基人提領(lǐng)公,宋初葉卜居東藏,后分居姜屋、山坑等地。孫氏祠堂涉及到的孫家人有:孫逢慶,明舉經(jīng)明行修,任本縣訓導;孫逢吉,明山西道御史;孫孔魯,明石阡府經(jīng)歷;孫孟宗,明經(jīng)歷;孫逢魁,明省祭;孫柯,明省祭等等??梢妼O聰家族可能祖籍是江西廬陵縣,后來遷居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最后落腳在山西渾源縣。
▲弘治版《渾源州志》 陜西左布政致仕孫逢吉校正
孫聰是官宦子弟,家世頗為顯赫。其父孫逢吉,字余慶,山西大同府渾源州人。大約生活于明代永樂中(1403——1424)至成化中(1465——1487)。明英宗正統(tǒng)丁卯(正統(tǒng)十二年,1447)科舉人,按照古代科舉取士的慣例,被朝廷授予延長縣(今陜西延長)知縣。上任后他“植善鋤強”,表彰和助長好人好事,懲處并打擊地痞惡霸,促進了當?shù)厣鐣L氣的好轉(zhuǎn),因此“賢聲甲關(guān)中”,在陜北地區(qū)留下了好名聲。經(jīng)過朝廷對孫逢吉政績的進一步考察,他以優(yōu)良的從政記錄被擢升為監(jiān)察御史,奉命巡按長蘆(今河北滄州)鹽場,其后又奉命到榆林(今陜西榆林)監(jiān)軍。所到之處,孫逢吉狠抓官風、民風,致使境內(nèi)風紀肅然。之后,朝廷任命他巡按四川。當時四川沿江的少數(shù)民族,因利益關(guān)系發(fā)生了嚴重內(nèi)訌,而當?shù)氐逆?zhèn)守、巡撫卻不當回事,既不去管理也不去上報,對民族紛爭敷衍了事,導致雙方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遭受了巨大損失。孫逢吉向朝廷上疏,嚴厲懲辦了這些不作為的官員。他組織當?shù)厝罕娍购稻葹模乐我卟?,蜀中老百姓十分感恩,流傳一句民謠:“春風和細雨,山西孫逢吉。”
隨后,孫逢吉升任陜西行省按察司僉事,不久又升任陜西行省按察司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今主管政法工作的副省級領(lǐng)導),負責“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明史·百官志》)在任時,他屢屢平反冤假錯案,老百姓非常擁護。備兵固原(今寧夏固原)后,他善于吏治,勤于政事,政績顯著,地方士紳百姓都心悅誠服。之后晉升陜西行省右布政使,繼而升遷為左布政使,后因病辭職歸鄉(xiāng)。有的資料說他是因“老懦不為”罷官致仕,筆者認為可能是看不慣劉瑾之輩擅權(quán)亂政,特意托病辭官歸鄉(xiāng)的。孫逢吉家居五年,于弘治五年(1492)四月十有一日卒,壽七十,墳墓就在渾源城東北二里顧冊村附近。就在這一年,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兩個半圣人”之一的王陽明正好二十歲,赴浙江鄉(xiāng)試輕松中舉。在明代陜西行省,孫逢吉是任職時間最久的布政使,關(guān)中父老、秦川孩童都能記住他的名字。孫逢吉有兩位妻子,原配杜氏是渾源縣處士杜景升之女,因為賢良淑德被封為孺人;側(cè)室張氏,就是孫聰?shù)哪赣H。
孫聰?shù)牡艿軐O明,明武宗正德丁卯(1507)科舉人。孫聰?shù)淖娓笇O述,以孫逢吉的顯貴而被封為文林郎、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也就是沾了兒子的光而獲得了功名。孫聰?shù)脑鎸O震,在乾隆版《渾源州志·孝義》也有記載:“孫震,性孝,父病,祈天求代;母病,割股以進,皆獲愈。震孫逢吉,官至布政。”有此家風傳承,孫聰當是忠義之輩。
▲順治版《渾源州志》人物志·賢哲·孫逢吉
孫聰出身名宦之家,家學淵源,學問人品肯定不錯。但是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大宦官劉瑾沾上了虐親,仕途受到了影響。劉瑾(1451—1510),陜西興平人,興平在明代是西安府的屬縣,別名槐里,據(jù)說著名的隴西李氏即發(fā)源于此。興平縣知名,與兩個歷史人物有關(guān):一位是楊貴妃,另一位便是劉瑾。劉瑾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jiān)劉順收養(yǎng),后凈身入宮當了太監(jiān),從此改姓劉。弘治年間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寵愛,數(shù)次升遷,官拜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此后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劉瑾被捕后,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shù)百萬兩,并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被判以凌遲。孫聰?shù)母赣H孫逢吉在陜西從政多年,與大宦官劉瑾肯定交集很深。孫逢吉在陜西官聲很好,劉瑾雖為宮中把持朝政的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正當“炙手可熱勢絕倫”,也想結(jié)交地方大吏,一方面在家鄉(xiāng)增加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向世人展現(xiàn)自己禮賢下士、重視家風、愛才惜才的風范。對于自己家鄉(xiāng)的父母官且家風淳厚、詩禮傳家的孫逢吉,自然會主動拉攏,于是就把自己的妹妹聘于孫逢吉的兒子孫聰。而從孫逢吉來說,據(jù)筆者推測:一則孫逢吉作為一方地方長官,惹不起劉瑾這個皇帝身邊的紅人,無法拒絕結(jié)親之事;二則自己的大兒子孫聰沒有考取功名,傍上京城最有勢力的劉瑾,也許能夠在京城謀得一官半職;三是在傾軋激烈、如履薄冰的官場,結(jié)親劉家讓孫家也算有了一個防護罩,可以極大程度地避免被政敵打擊誣陷。至于這個劉瑾的妹妹是何許人也,有關(guān)資料有兩種說法:一說娶了劉瑾堂妹,一說娶了劉瑾同父異母之妹。由于孫聰沒有考中功名,所以只做到“禮部司務”這樣禮部衙門從九品的小官。
孫聰與劉瑾的關(guān)系,亦存兩說法:一說“瑾不學,每批答章奏,皆持歸私第,與妹婿禮部司務孫聰、華亭大猾張文冕相參決”,證明孫聰是劉瑾幕中之人,相當親昵;而另一說則稱孫聰不喜劉瑾人品和作為,甚不為瑾所喜,有朝臣要舉薦這位妹婿,還遭到劉瑾的無情譏責。如果按照第一種說法,那么劉瑾倒臺的時候,因為劉瑾是謀反重罪,按律法“深禍者窮治” 的慣例,他的人口家財應該“抄提”。據(jù)資料記載,劉氏滿門被逮,不單“親屬同居人等”,就連遠在興平老家的族人,也械解到京。作為“參決”劉瑾政務的近臣妹婿孫聰,必然會直接受到波及。但是看孫聰最后是致仕歸鄉(xiāng),說明孫聰確實“甚不為瑾所喜”,可能受父親孫逢吉的影響,屬于“陽奉陰違”的狀態(tài),一個打雜的小官對劉瑾的擅權(quán)作用發(fā)揮不大,再加上刑部主事張文麟“獨多所裁正,雖尚書亦自謂不如”, 手下留情、從寬處理,使許多人免于死亡,可能孫聰也在其中。這個經(jīng)歷和劉瑾的另一個女婿陜西解元邵晉夫的遭遇有點相似。作為劉瑾女婿的邵晉夫“才調(diào)超逸,能詩”,對與劉氏締婚,并不引為榮幸,反而“躑躅呼天,百計求免”。但不管邵晉夫如何抗拒,事終“弗得”,還是做了劉府女婿。但他婚后,并不依仗劉瑾的勢力胡作非為,而是“乃克自樹立,略不與一人通,終日閉戶,拊膺讀書而已”。所謂種因得果,他的這種高蹈行為決定了其后的命運。據(jù)《有明詩人邵晉夫墓志銘》載,劉瑾誅后,“天子以晉夫無所預事,赦為編民”。孫聰和邵晉夫這對妹婿、女婿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幸運留得晚年身。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律呂神祠
三 孫聰和鳳山書院
鳳凰山、神溪水及神川八景
所幸孫聰致仕歸鄉(xiāng),不然渾源縣神溪村就不會有鳳山書院和“鳳山十二景”了。孫聰回鄉(xiāng)后致力于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自掏腰包,一門心思創(chuàng)辦鳳山書院,為渾源縣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
鳳山書院位于神溪村律呂神祠附近的鳳凰山下。據(jù)乾隆版《渾源州志·山川》記載:“鳳凰山在州西北七里,高二里,盤踞五里,神溪水發(fā)源山麓。明司務孫聰建鳳山書院于麓,辟鳳鳴亭、翠微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窟、鼓琴洞、弈棋臺、釣魚磯、碧水竇、彩云巖、金魚塘、瑞蓮池,號為佳勝。”這些景觀如今正在恢復之中,鳳鳴樓即將竣工,遠望鳳凰山,一樓翼然立于山巔,襯之于水光山色,頗為壯觀。
孫聰在創(chuàng)辦書院之際,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為時人傳誦的就是《神川八景》,現(xiàn)錄原詩于下:
磁峽煙雨
兩山對峙逼層空,一硤如門遠近通。
嵐氣拂晴還漠漠,煙痕帶雨又濛濛。
巖巢梵宇微茫里,路接靈祠隱約中。
坐久頓忘天地闊,無端清興挹光風。
岳頂松風
天開恒岳勢岧峣,削出尖峰插紫霄。
郁郁松篁蟠絕頂,蕭蕭風吹響林稍。
半空有雨虬枝化,萬籟無聲樂韻調(diào)。
小憩綠陰最深處,襟懷陡爾脫塵囂。
夕陽晚照
恒山薄暮日西傾,巖畔馀光幾點明。
鴉陣飛來嵐氣合,野云捲起晚空晴。
數(shù)峰掩映分金碧,滿峪參差列錦屏。
今古物華多少變,夕陽此地不渝盟。
龍山霽雪
屹立龍山雪滿巔,元來地勢此中偏。
寒威自古無三伏,霽色予今有萬年。
玉樹重重光燦若,銀潢曲曲氣蔥然。
閑來登眺襟懷爽,人在冰壺幾洞天。
玉泉寒溜
石罅涓涓瀉玉泉,碧流汩汩自何年。
秋山影浸青螺小,夜月光浮寶鏡圓。
清徹冰壺詩興逸,寒侵紙帳夢魂便。
時人莫作尋???,一脈朝宗障百川。
白巖秋色
巖畔森森古柏喬,秋來景色十分饒。
凝空碧影商飆動,滿壑清陰爽氣飄。
勁干直撐天地老,奇枝肯受雪霜凋。
廟堂定見收梁棟,不負生成百丈高。
神溪夜月
神溪祠下每相過,捧出冰輪漾碧波。
水面風來紋瑣碎,天心月到影婆娑。
纖塵不染光華重,萬籟停聲夜氣多。
坐聽鐘聲看不厭,憑闌其奈興無何。
遠峪晴空
峪口遙著翠作堆,云開霽色望中來。
悠悠影逐晴林下,淡淡光迎野澗隈。
有日從龍隨浩汗,無心出岫恣徘徊。
一晴一晦乾坤力,時雨時旸遍九垓。
這八首詩的用詞和意境來看,寫得確實好,可見孫聰才情還是挺不錯的。比如:“數(shù)峰掩映分金碧,滿峪參差列錦屏”、“水面風來紋瑣碎,天心月到影婆娑”、“有日從龍隨浩汗,無心出岫恣徘徊”等等皆謂寫景佳句。
▲神川八景·孫聰 錄自弘治版《渾源州志》
從這些詩里也能看出孫聰晚年回鄉(xiāng)的生活也還優(yōu)游,閑適之余雖然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些壯志難酬的無奈,但是創(chuàng)辦書院也算是造福鄉(xiāng)里,可以彌補一點人生的遺憾了。
▲復建的鳳鳴樓
四 鳳山十二景
桂敬順和《鳳山書院十二詠》
桂敬順,字昭翼,號介軒,附貢生,乾隆二十二年底任渾源知州。桂敬順出身于書香門第,他的弟兄們外出做官的不少,桂正順為直隸青縣知縣、桂耳順為廣東乳源縣知縣、桂禮順為河東鹽運使經(jīng)歷。
一任官員的政績?nèi)绾?,清廉與否,在其離任時,老百姓最有發(fā)言權(quán)和表決權(quán)。有道是“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在歷任渾源知州中,桂敬順是各方評價很高的官員。光緒七年,州訓導王寅恭在其所撰《知州政行紀略》一文中追記了桂敬順的德政:“履任初,即訪察利病,凡有裨州民者,皆次第具舉,政理訟平。乾隆己卯春,鄰邑荒歉,致本土粟麥騰貴,為勸捐,減糴價,境獲安。永安為州城要寺,農(nóng)民歲祈豐穰,公倡整修,以朔望宣講圣諭,士民觀聽,向化者多。州治恒麓書院,久漸隤毀,公為完葺,揭齋曰'崇古',后堂曰'仰止',旁列房舍,集諸生講業(yè),士林咸鼓舞。渾居北早寒,孟秋多降霜損稼,公立霜神祠,率州人禱之,丕著靈應,民戴焉。”從上文看出,渾邑百姓對桂敬順的為政是感恩戴德的。
桂敬順特別對文化相當重視,他著有《介軒詩鈔》,纂《恒山志》5卷、《渾源州志》10卷,是研究渾源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后人評價說,“今渾之忠孝節(jié)義、勛業(yè)文章遠軼前徽者,非其有所觀感而然歟”(摘錄于光緒七年的《渾源州續(xù)志》,作者是賀澍恩知州)。大同知府嘉祥評價《恒山志》:“泰興桂君,以博雅之才為渾源州牧,得從予陪天使觀禮廟中。奉龍章之炳煥,幸茂典之躬蓬,乃削舊編,輯為新志。循名責實,開惑拾遺,卷帙猶前,而條理一變,彬彬乎文質(zhì)兼?zhèn)?。信足以昭圣代之典章,還山靈之面目,非徒向所謂貌與文與,粉飾附麗者也。”
桂敬順在渾源任職期間,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其中就有以鳳山書院為主題的十二首詩?,F(xiàn)錄于下:
鳳山書院十二詠 并序
書院,明州人孫司務聰所建。跡廢已久,谿石猶存。然撫今追往,流風自在,又不系乎跡之存亡也。爰賦詩,以述著名之意。
鳳鳴亭
鳳來山中鳴,鳳去山以寂。
不見亭中人,斜陽掛蘿壁。
翠微樓
飛鳥破山色,空翠墮巖雨。
杳然聞磬聲,松檐竄蒼鼠。
得月軒
明月在天上,流光輝我軒。
卷簾坐遙夜,所得是無言。
秋香圃
讀書秋圃間,秋心屏閑慮。
黃蝶漫相過,香在無花處。
藏書窟
鑿石構(gòu)石室,幽函閟前筆。
白云垂孤巖,秋光照古漆。
鼓琴洞
古洞白云封,山月東巖起。
松籟和樵歌,琴聲在流水。
弈棋臺
昔人聊寄興,人去有余情。
葉墮空臺響,猶疑落子聲。
釣魚磯
山居復釣溪,無餌亦可喜。
游魚乃竊聽,先生讀莊子。
碧水竇
碧竇何玲瓏,塵跡屏齷齪。
乃笑箕山姿,枉被巢由濁。
彩云巖
彩云如處子,顏色常新鮮。
將毋媧黃氏,煉石留空煙。
金魚塘
碧波隱紅鱗,可見不可得。
曾傍臨池人,鰓間漬馀黑。
瑞蓮池
蓮性亦何芳,花殘葉自香。
從君制衣服,不肯蓋鴛鴦。
這十二首詩把孫聰所建的十二處景點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了,讓人讀罷美景如在目前,為我們后來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料。
▲鳳山書院十二詠·桂敬順 錄自乾隆版《渾源州志》
正是基于上述歷史資料的保存,這屆縣委、縣政府領(lǐng)導才能立足一流的文旅資源,復建起鳳山書院相關(guān)的文化建筑,再現(xiàn)鳳山書院及神溪濕地往昔的奇美風貌。鳳山書院相關(guān)文化建筑的復建,再現(xiàn)了孫聰?shù)奈幕?,吸引海?nèi)外游人穿越歷史風煙,一窺神溪村的文化肌理,崇仰先賢的人格風范,讓大家享受到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皆勝的多重巔峰體驗。
2024年6月12日
▲神溪國家濕地公園
校對:雪芳
編輯:學琳
作者簡介
楊新儒,山西渾源人,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關(guān)鍵詞:
山西景區(qū)
恒山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guān)新聞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作西北視察之行,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秘書高良佐一路隨行,凡沿途所見所聞,皆筆之于書,在當時各大報刊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
1918年9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參事蔣維喬奉教育部令,視察山西學務,乘便禮五臺、謁恒岳。9月21日由北京啟程,先乘火車到石家莊,到太原;再乘架窩赴五臺山、恒山;然后于10月13日由大同乘火車返京。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遂作西北視察之行,4月25日自西安啟程,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