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傅增湘丨1936年北岳游記
發(fā)布時間:
2025-03-18 11:51
來源:
1936年四月,前清翰林、前教育總長傅增湘(號藏園)應(yīng)綏遠省主席傅宜生將軍之邀,出任《綏遠通志》總纂修,偕長子傅忠謨、侄子傅遹謨及同鄉(xiāng)畫家李育靈前往綏遠省治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與綏遠省通志館同仁共商修志事宜。傅藏園由北平臨去綏遠時,諄囑周養(yǎng)庵、邢冕之、徐森玉諸友,約歸途經(jīng)大同時,一同偕游于云中、恒山諸勝。
編者按
1936年四月,前清翰林、前教育總長傅增湘(號藏園)應(yīng)綏遠省主席傅宜生將軍之邀,出任《綏遠通志》總纂修,偕長子傅忠謨、侄子傅遹謨及同鄉(xiāng)畫家李育靈前往綏遠省治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與綏遠省通志館同仁共商修志事宜。傅藏園由北平臨去綏遠時,諄囑周養(yǎng)庵、邢冕之、徐森玉諸友,約歸途經(jīng)大同時,一同偕游于云中、恒山諸勝。
四月中旬,傅氏欲由綏遠返京,遂函邀友人周養(yǎng)庵、邢冕之、徐森玉諸友由北平來大同匯合。徐森玉因事羈絆爽約,周養(yǎng)庵(周肇祥,號養(yǎng)庵,前清舉人,近代著名金石學家、書畫家)遂攜拓工張黑,與邢冕之(邢端,字冕之,號蟄人,前清翰林,民國名流)、經(jīng)平綏鐵路來到大同,擬一同前往渾源恒山。4月22日至30日,傅氏一行由大同赴渾源游歷,往返共用七天時間,大同至渾源所用交通工具為架窩(騾馱轎),渾源城至恒山所用交通工具為渾源縣長李兆麟官轎。此次北岳之行,傅氏受到李兆麟等渾源官吏的熱情招待,并由縣視學(辦理學務(wù)的官員,相當于教育局長)羅文舉導游。返北平后,傅氏作《北岳游記》以記之。
傅氏的《北岳游記》最早發(fā)表于1937年的《藝林月刊:游山專號》(第9期)上,1995年《藏園游記》出版時將《北岳游記》收錄于《卷三》中。值得一提的是,《藏園游記》所載《北岳游記》與《游山專號》相比,有多處刪節(jié)。本刊為了呈現(xiàn)原貌,故以1937年《游山專號》刊載的《北岳游記》為藍本,特此說明。
近代人物游歷渾源、恒山的游記,向來是本刊關(guān)注之重點,現(xiàn)將此文刊發(fā),以饗讀者。
游記姊妹篇
韓眾城丨周養(yǎng)庵的北岳之行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號藏園,四川江安人,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大家。光緒戊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任直隸提學使。民國成立后,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要職,“五四運動”時離任下野。
北岳游記
藏園 | 文
1936年4月22日至30日
江安傅增湘
丙子四月二十二日
乙亥初夏,余與邢君蟄人(字冕之)、徐君森玉同登衡岳,夜宿祝融峰上,即商訂翊歲為北岳之游。丙子春杪,應(yīng)宗人宜生督府之聘,駐歸化城者一月。歸時道出云中,云中距渾源祗百余里,因馳書告冕之及養(yǎng)庵周君,剋期來會。余以四月二十二日至大同,刑、周二君已自燕京來,坐客邸相待矣。
云岡石窟寺
云岡大佛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二十三日
晨,養(yǎng)庵、育靈偕忠、遹兩郎往游云岡。
余與冕之午后出游城中,先詣華嚴寺。大殿九楹,巍峨璀璨,猶遼金遺構(gòu)。殿內(nèi)像設(shè)雄偉,四壁畫佛像,色采精麗,生平所稀見也。殿址極高敞,臨墀一覽,全城在目。聞前歲圍城時,炮彈橫飛,殿脊曾穿一孔,幸佛像尚完?!哆|史》載,清寧八年奉安諸帝石像、銅像于寺內(nèi)。一銅人具袞冕帝王之像,今已佚。殿榜為明僧慧川書。旁匾馬林書“調(diào)御丈夫”,字尤偉勁。殿前有遼太康二年陀羅尼幢。立幢人司文顯本山普同,塔立在城西楊柳坡,是幢非寺中物也。殿內(nèi)有明代府及沙門覺同碑各一通,述修筑源流至詳,可供考據(jù)。
上華嚴寺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至下華嚴寺,正殿五楹,塑像亦偉壯。上構(gòu)寶宇,下設(shè)蓮池,金彩暉煌,明艷如新。環(huán)殿四周為經(jīng)庫,號曰“天宮樓閣”。華檐雕栱,接以飛橋,制作奇妙。樓中舊庋遼刻藏經(jīng),散佚已盡。殿榜曰“薄伽教藏”,筆意古樸,疑遼金舊榜,經(jīng)后來重修,故遺范尚存。殿梁有題字二行,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云州刺史楊又玄重熙七年九月建,凡九十余字。殿內(nèi)二碑。左為金大定二年重修薄伽教藏記,云中段子卿撰,沙門法慧書。右為至元十年佛日圓照明公和尚碑銘,如意老人祥邁撰,住持悟圓書。東院為海會殿。有萬歷重修碑記,史元中撰,而其字乃潞府宗室廷頢集褚河南書,殊為秀婉。屬拓工拓存之。迂道觀九龍壁,琉璃五彩,鱗爪飛騰,其形制與燕京故宮、北海差類,而古艷過之。壁俯方池,池水已涸。旁樹乾隆時太守沐特恩碑記,言前者歲旱,黃龍現(xiàn)影池中,甘霖立沛,亦異聞矣。
輿人言有南寺,在南門城陰。余興未闌,驅(qū)車更往。入門知為善化寺。寺宇頹敝已甚,而山門特壯大,護法神將尤雄瑰。大殿佛像五尊,為明時所塑。兩側(cè)諸天為遼金時所塑,神彩生動,當出名匠。壁畫存兩壁及東南隅,筆法較華嚴尤為古雋。據(jù)朱少章普恩寺大殿記言,“為諸佛薩埵,而天龍八部合爪掌圍繞,皆選于名手。為五百尊者,而待衛(wèi)供獻各有儀物,皆塑于善工”。知當年之精思締造,祥光寶相,輝燭諸天。今雖煨燼之余,而瑰制鴻規(guī)猶可想見。聞昔年就寺設(shè)女校,像設(shè)毀棄大半,此數(shù)尊以法軀偉岸,得存碩果。時守僧妙道為吾蜀人,痛古跡之摧崩,奔走號呼,達于京師,官吏憐而禁飭,否則併此劫余之物久夷為墟莽矣。然殿中榱棟漸欹,要宜早為護持。
善化寺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寺有金碑二通。一為西都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皇統(tǒng)二年江東朱弁撰,丁暐仁篆額,孔固書。弁字少章,建炎初元使金,被留不遣凡十七年,守節(jié)不屈,以久駐寺中,故為撰此文。記中所謂與寺眾往來十四年如一日,故圓滿以為請也。今所傳《曲洧舊聞》有紀述代州清涼山、渾源柏梯山寺,大率羈云中時所聞見也。以宋臣遺著,流布異國(金邦),迄今完善無損,可云寶刻矣。一為明昌元年大普恩寺重修釋伽如來成道碑銘,記錄王勃之文。書人已剝損,養(yǎng)庵考訂為完顏璹所書。書法凝重,規(guī)摹平原,亦為可貴。殿旁有普賢、文殊二閣,亦金時遺構(gòu)。今獨普賢尚存,然亦岌岌矣。
二十四日
破曉戒行。架窩二乘,以兩馬荷巨木二,下絡(luò)以繩,用便坐臥,上支以席,藉蔽雨風,此三晉陸途交通之具。大禹山行用檋,此其遺制歟?外則薄笨三輛,警士二人以從。
出南門,折而東南行,五里沙嶺,六里十二村,三里小南頭,七里艾莊,二里塔爾村,八里上泉,停輿少息。十里周家堡,五里挪鎮(zhèn)營,五里利仁皂,八里渡御河,二里吉家莊宿。鄉(xiāng)村貧瘠,屋陋如廄,水渾如漿,雞豕既絕,蔬菜亦稀。米面雜以砂石,食之真可礪齒。晉北人民之苦,可以想見矣。
二十五日
早行。十里甕城口,過馬頭山。自大同以南皆平原,至此高嶺橫云,綿亙十許里,車行穴山而過。架崖繚澗,居民連舍,所在成村。車道避水升岡,往往從人家屋頂上行,下視綠樹流泉,恍臨深井,危坐行窩中,凜栗欲墜,斯亦旅程之異境也。
十里松樹灣,五里泥溝,山程始盡。五里北榆林,八里江家溝,十里土橋堡,二里抵渾源縣。邑令李遐宣兆麟迎于道左。
館舍甫定,縣署僚掾及學校生徒咸來晉謁,周旋良久,烹茗少息,偕諸人聯(lián)袂出游。
渾源魁星樓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經(jīng)考證,應(yīng)為縣城鼓樓或鐘樓
入西門,至圓覺寺。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明成化初重修。入門磚塔九重,頹然如老納,獨立云表。塔腰嵌入明人石刻二通,殿內(nèi)佛像毀撤一空。聞往年軍隊駐寺,任意殘破,固已不堪。嗣馮軍西來,方振武盤踞城中,奉軍圍攻者八月,遂致掃滅俱盡(韓按:方振武并沒有打進城來,奉軍也未圍攻八月。此處系作者誤聽誤記),院中所存惟清代數(shù)石耳,為嘆息久之。
圓覺寺塔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轉(zhuǎn)而東北,至永安寺,俗呼為大寺。局勢恢閎,工程鉅麗,琉璃金壁之色照耀天中,其彩釉較舊京宮殿倍覺鮮華。前殿駐保衛(wèi)團兵,舊式已改,無可觀覽。中殿差完,啟鑰入視,像設(shè)高偉,妙相端嚴,雕刻華贍。
永安寺佛殿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四壁繪諸真天神像及男女參拜水陸儀式,睟容莊穆,梵相環(huán)奇,妙諦如涌于舌端,慈悲若發(fā)于眉宇,使瞻仰之余,同聲欽肅,如置身龍華會上,百寶光明中。蓋其意匠既極蒼奇,敷采尤為秾渥,視大同華嚴寺所作,古趣特勝,非金元名匠未易取辦。忠郎究心藝術(shù),亦復歡喜贊嘆,不圖于荒城破寺,睹此環(huán)寶,將議以鎂光新法撮寫成圖,歸貽同好。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畫壁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殿榜曰“傳法正宗之殿”,為元代雪庵溥光書,氣魄堅凝,雖歷代頻事修葺,而規(guī)范宛然,養(yǎng)庵為拓存一本。階下二碑疑元代刻,而字剝損不可辨。一幢甚古,年代亦損泐。此寺亦經(jīng)兵火,垣壁彈痕猶新。吾國先民遺跡毀敗于若輩之手者,不知凡幾?吁可慨矣。
夜,遐宣大令來。商定游岳程途及輿衛(wèi)諸事,并遣官廚入山為辦治飲食,籌備周至,深可感也。
二十六日
早,李令君來,以邑人麻席珍所著《恒山游記》見贈。敘述差詳,可以循圖而索。又《古物記》一冊,則前年本邑李家村出鐘鼎彝器之紀載也。
辰初始發(fā),遐宣屬視學羅君文舉伴游,藉為引導。城中無簡輿,以官轎充之。蘭泥罩,紅障泥,錫頂紗窗,四周瓔珞重重,兩兒策馬以隨,儼然三十年前長官呵道之風。兀坐輿中,良可失笑。
出南關(guān),平疇沃壤,臺笠如云,與邑北黃沙廣漠者迥別。七里湯家莊,已近山麓。沿途疊石為渠,懸流噴溜,委注田塍,宛如江南秀野。入金龍口,右為翠屏山,左為恒山支麓,兩山夾峙,連嶂刺天。水貫峽中,白波噴流,即恒、滱二水也?!渡胶=?jīng)》言:“高氏之山,滱水出焉”。州志謂:翠屏山即高氏之別名。入峽里許,高巘侵云,雙崖欲合,人馬緣澗踏石而渡,如行吾蜀夔巫三峽中。稍轉(zhuǎn)而西,忽見嵐霏霧合,邃谷深冥,右?guī)r崇墉屹立,壁岸無階,而丹殿琳宮乃參差錯落,懸綴于其上,仰望殆如空中樓閣、海上神山,使人神爽飛越,即北岳外閫之懸空寺也。志載寺為南宋時所建,無可取證。然酈氏滱水注云:“峽石山則有祗洹精廬,飛陸陵山,丹盤虹梁,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東北流注于滱”。其模山范水之情正在此間,是峽中構(gòu)寺,由來已遠。翹仰靈關(guān),逸興飚發(fā),飛步而上,歷石磴百余級,始入寺門。中樓二重,正殿五楹。再進東上樓三重,上為重陽宮,榜曰“法云鷲石”,為乾隆(韓注:應(yīng)為順治)時州牧張崇德書;西上樓二重,榜曰“瞻溪云閣”,為明萬歷太監(jiān)白忠書。轉(zhuǎn)過石洞,接以飛橋,長三丈許。踰橋建高閣五層,為太陽宮。有“青霄獨步”榜,為道士孫訓書;“絕壁層樓”榜,為吳門徐申書,皆高揭寺中。殿宇仙佛雜供,有如來、彌勒諸龕,及騎牛負劍仙人之狀,裝制雕刻,多存金元舊規(guī)。有大佛二尊,就巖石琢成,莊嚴妙麗,形制尤古。其構(gòu)架之法,則斬石開基,闊盈丈許,下臨無地者,更鑿山作穴,中貫巨材橫杙以支其旁,長柱以承其底,縱橫交互,上下勾連,牽制不搖,根柢斯固。由是空中結(jié)棟,凌險懸橑,淺閣飛檐,如云而起,以成此駭心怵目縹緲天半之觀。余昇眺徘徊,憑欄遐想,平視南崖,如泛舟滄海,波濤卷舒,岌岌浮動。偶聞人語落澗,鐘磬浮空,恍如緱嶺鶴飛,有軒軒霞舉之意。俄爾風泉傳響青林之下,巖猿流聲于白云之上,則又疑身在仙靈窟宅,勝情起拔,耳目不暇周翫矣。遍摩寺壁,多明人題詠,惟鄭洛二律差為清整。余就題名于側(cè),以志勝游。
懸空寺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旋于寺內(nèi)獲見金元石刻四通。其一為大定十六年重九前一日題,七律一章、序一首,署名為施主王公道、馬信,詩文鄙俚無取,然據(jù)序中所述,知其時住持為云中宣寧縣石佛院僧善慈,年七十,居此八年;一存大定八年四月十五日,及吳大成、殷全、張嗣通、趙達吉、劉晉昌諸人名;一為澄英公靈塔記殘石,寧化州同知張守愚撰、王某書,文內(nèi)有明昌四年字,則亦金刻也;一為捐金人姓名趙順等二十五人,或金元間建塔題名,寺中石刻斯為最古,亦圖經(jīng)所宜補錄也。
峽口摩崖,聞有隸書“翠屏”二字,未及訪尋。寺外石壁摩刻甚多,然崖高蘚翳,遠視難詳。“壯觀”二字在寺左,傳為李白書,未可取信。有“玄空巖”篆書,字大三尺許,古茂可喜,反復審觀,得其署款為“鄢陵玄空子文岡”,疑亦明人,而山志不載。以上諸石,養(yǎng)庵攜帖工自隨,當屬拓存。唯“玄空巖”三字削壁高及一尋,須縛架施工。歸后月余,養(yǎng)庵亟懸重賞購之,卒能懸絙拓成見寄,可知訪古之艱,而嘆養(yǎng)庵之勇于任事,非常人所及也。
北岳牌坊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土人言,對巖舊有白馬寺,締構(gòu)奇詭,與此寺同,頹圯已久,遠望依微,猶辨徑路。茗話逾時,日已過午,別寺南行。兩崖際水,多鑿石成方孔,及舊時架木為橋故址。有“云閣虹橋”大書摩壁,乃督學使者艾岡所題。旁有“清”字,其下不可辨,蓋志載吳寬所書“清氣”也。峽中雙水奔流,盛夏暴漲,車騎不通。徒矼輿梁,濟人之政,守土者所宜汲汲也。自金龍口木龍灣以逮磁窯口,峽中行七八里,嶄巖峭嶂,扼險天成,兩巖崩合處猶存斧削遺痕。按道武帝天興元年,發(fā)卒萬人,鑿恒嶺,通直道,自望都鐵門關(guān)以通于代,凡五百里,疑施工必自此始也。
里許出峽,為磁窯口。志言張君祥有“風葫蘆紈扇”刻石,詢之未得。至此山勢漸開,右崖有李牧祠、達摩洞,咸未及視。前行得小村聚,名下坡,岳廟山門屹然在望。石階數(shù)十級,上樹一坊,坊前蹲鐵猊狻二,背有鑄字,一行為萬歷元年代府官周淮所造。后筑石洞門三,琉璃瓦甓,華煥如新。門左為三元宮,入宮少憩,道士方攤卷課蒙,咿晤聒耳。出宮為步云路,即朝岳大道。盤曲而上,景光枯寂,入目荒涼,如行亂山中。五里停旨嶺,村前為真武廟,廟外長松三株,即“大夫松”也。過荒谷小村,土垣陶穴,居民數(shù)十家,以掘煤為業(yè),廢坑舊洞,密如蜂房,灰煤壅積,瓦礫縱橫。岳廟為國家正祀,典禮崇隆,朝使歲時往來,乃容此輩污沾其間。庶政不修,可發(fā)浩嘆!
東真武廟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過此,上升數(shù)百步,赪嶂穹高,為大字嶺,以石壁鐫“恒宗”二字得名。佇立北望,中峰兀涌霄空,儀度端偉,有龍樓寶蓋之形。轉(zhuǎn)而西北,上陟高岡,嶺角斜傾,林飚猛利,凜凜寒生,是為“虎風口”。以山形斗出,風發(fā)不時,如虎之猛也。旁鐫董錫書“介石”碑。稍前為果老嶺,石上遺有蹄印,遂傳會為仙跡焉。過嶺林木漸繁,北望丹垣碧瓦,駢羅錯落,掩映林巒,宛如圖畫乍展。再上半里許,抵接官亭。
接官亭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降輿而步,路凡九折,至岳廟。入崇靈門,左右列碑數(shù)四,唯張崇德廟記儷體文差可觀,然務(wù)求恢麗,而詞蕪氣靡,于雅潔之旨去之已遠。碑末有馮敏昌題絕句,尚有清新之韻。門內(nèi)兩旁為青龍、白虎殿,中壘為峻階,凡九十八級。古檜夾峙,寒翠襲人。上階為南天門,門內(nèi)為朝殿,即玄靈宮之正殿,奉祀安天玄圣之所也。住持高圓清延入殿右別院,就丹房下榻焉。
恒山北岳玄靈宮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塵鞅少息,游興轉(zhuǎn)騰。道士及羅君相導而出,殿門懸匾曰“貞元之殿”,貞元為元代封號,此匾當是舊遺。階前石碑林立,皆清代御祭文,無元明舊刻。殿宇高閎,在山中自為杰構(gòu),然較之嵩、岱,已遠不如,更無論西、南兩岳祠矣。岳帝儀觀尚偉,而塑工不古,當出近代。唯壁張道像四幅,筆力遒勁,惜無款識耳。左為更衣廳,右為藏經(jīng)樓,所藏明道藏已多散佚。圓清出示萬歷二十七年頒賜藏經(jīng)御敕,楮墨光彩照耀,精雅可玩。又恒山元圣帝大印一方,壬戌奉軍入城時,前令攜印以去,士紳攝行縣政,至借用此印以為符信,斯亦岳廟之異聞也。
恒山北岳寢宮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下嶺過大王廟,渡石橋,緣巖麓而東,里許至舊岳廟。廟創(chuàng)自元魏,沿及金元,迭為兵火所毀。明弘治中都御史劉宇以古廟隘陋,度地中峰之陽,改建朝殿,以舊廟為寢宮。其地巖嶺周匝,中空若窟,峭壁去殿五丈許,高巖回合,如張兩翼。左翼環(huán)折,前橫若屏,與右翼不接者才丈許,前綰以門。門臨斷壑,橫柴搘柱為橋,亙二十武以渡,志謂之浮橋,今填砌以石矣。殿依崖結(jié)構(gòu),崖上覆如頹云,前為殿臺,狹不容陛,然架制殊巧。中祀岳神,門廡祀康太尉。還元洞即在殿內(nèi)左側(cè),陰暗不可辨。初無奇跡,而明人黃應(yīng)坤去其塞石,改題曰“復還天巧”,且勒文以石,可云好事。出殿右上,于山祠側(cè)得小穴,為飛石窟。舊傳此間巨石飛墜曲陽,遂為望祀所由始。今石尚存曲陽岳廟中,弘治時閻鉦為文紀其事,荒渺殆不足辨。
北岳浮橋亭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殿前浮橋亭,方樓翼然,俗呼為“梳妝樓”。登樓翹視,上懸蘇克濟“層巒聳翠”榜,巖壁篆刻斑斕,“一德峰”三字特雄偉。其左右層崖,列碣文字甚多,大抵自明以來祭岳之使、游觀之客,勒石題詠,咸萃是間。秀嶂連屏,橫遭黥涅,唯王獻臣之字,胡宗憲、喬宇之詩,差為顯著。左壁短碣刻“麓泉”七律一章,悲憤之懷溢于言表,當為明清桑海間人。亟令拓歸,以俟稽考?;貢r望白云洞,在棧云岡半巖上,險絕不可登。旁鐫“白云靈穴”四字,儼若巖扉乍掩,土人以云出占雨侯焉。由舊殿南行,可取道夕陽嶺至得一庵,以路險不果游。仰望絕壁,上有洞穴微露,下護短垣,中有人居。詢之圓清,言穴在閻道祠上,舊為荒窟,昨歲有關(guān)東王姓者入山習靜,攜童自供菽水,日以長澠懸縋而上,巖棲谷飲,可謂羈人矣。
會仙府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回廟略憩,復登巖右,歷觀御碑亭、會仙府、琴棋臺諸遺跡。會仙府在廟右崖上,拓地軒敞,極望清廖,槭樹高柯,疏松古翠,碧蘿紫蔓,幽秀無倫。屏巖數(shù)楹,中奉群仙。東為萬壽亭、文昌閣,西為御碑亭,刊純廟御翰“化垂悠久”四字。北上為集仙洞,以圮廢不往。更西而北,為琴棋臺。攝衣攀石,猱身而上,則平砥一片,棋枰一局,祗供牧童樵豎晨夕嬉娛之所,初無雅人深致。足以流連,詢通玄谷,更在西峪,荒榛亂礫,石門久斷行蹤矣。北巖題刻,大書殆滿,有“昆侖首派”,為鄔定言書,志謂是遼人,余未遑細審。崦嵫景迫,風寒逼人,亟就歸途。
過西角門外,圓清指金雞石相示,擊之微有回聲,初無他異。惟后壁垂古松一株,探爪如龍,良堪入畫,山中固夙呼為“四爪龍”也。
夜就羅君文舉,問邑中學事。知小學師月修祗給七金,中學亦僅十金。偏州貧瘠如此,(至可憫念),掌邦教者,亦曾顧念及之耶。
恒山諸宮觀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二十七日
晨起,養(yǎng)庵已破曉出游矣。趙傳壁、陰誠之二人來謁,皆晉省軍官,瞻岳來此,晤談片晷,貽以游記二冊,別去。昨周訪山中,求明以前片石不可得。養(yǎng)庵歸來,言頃于正殿見鐵云板,有泰定年款,欣然拓之。其文正面曰“長生保命天尊,泰定元年三月日祁彥舉成造”,背面曰“大同路渾源州岳神山龍泉觀住持,山主充和希真大師侯志忠”,及提點知觀助緣人姓名。余愛會仙府云物幽奇,午后重登,令忠郎就松下為我寫照,并于御碑側(cè)題字五行,以志勝游。
飯畢游廟左振衣臺,歷澗旋折而上,可百五十步,榛棘鉤衣,石棱礙屐,良久始達。崩石高丈許,其上砥平,可以敷席。余升眺其上,近山遠水,繚白霏青,襟抱為之開朗。問紫芝峪,近在鄰澗。按嘉靖時宮中合藥,詔求北岳玄芝,通判宋苣奉命入山,採得真芝十二本,狀如云錦,嗣后歲以為例,苣撰《採芝記》紀其事。踏澗而入,則石瘦泉枯,榛蕪滿谷,靈苗仙藥無復滋榮矣。欲躡極巔攬恒頂松風之勝,就樵者問途,言攀援上行尚二里許,遂中道折回。見道旁一峰孤秀,飛步而登,頂有盤石寬平,可供坐臥。忠郎方在壑底,因呼使上,獨立穹巔攝一影,真有振衣千仞之概矣。
回寺,別圓清而出。取道西行,遍歷沿山觀宇,如龍王、靈宮、關(guān)帝、文昌、太乙諸廟,及大悲、凌云、斗姥三閣,皆巖阿小筑,點綴于青林赭壁之間,為屋祗三數(shù)楹,荒率無足娛玩。至九天宮,即碧霞宮也,祀金靈圣母、九天玄女諸像,地勢軒朗,疏松歷落,差饒古趣,院宇閑靜,遠謝塵紛。左為大悲閣,旁有凌云閣,窗軒通明,宜于眺遠。玉皇洞聳峙于后,樓閣玲瓏,亦稱佳構(gòu)。舊有翠雪、望仙二亭,僅從叢莽指其殘址。稍前為純陽宮,新葺,頗為華奐,壁畫松梅,老筆紛披。道士延入丹房,煮茗小坐。游客棲息之所,岳廟之外,此兩地最為清適矣。
山神廟古松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左近祠宇有白虛觀、紫微閣、山神廟、瘡神殿、馬神祠,氣象荒傖,令人望而卻步。訪玄武井,即在白虛觀左,覆以方亭,榜曰“履一泉”,其醴泉亭額則光緒中所題也,或謂“潛龍泉”。志云“尺地雙穴,甘苦殊味”,余手汲飲之,品殊甘洌。其下一井,則中渟污水而已。泉上碑碣林立,有劉士偉、吳兗、鄭洛、熊明誠、桂敬順諸人詩什,咸詠靈泉而作。夫山中得泉,要自足珍,而世人必詫為靈奇,傳其神異,亦可發(fā)一噱也。游畢,就坊前登輿,至山門,養(yǎng)庵已入三元宮相待久矣。
涉澗而西,望羅漢洞呀然巖腹,循澗上仄徑,迂回而入。洞大三丈許,陰暗深莫知其底。相傳光緒間,寺僧夜見異物如牛,光怪可怖,遂以石窒其門,閑廢頻年。近時乃有道士張姓來此,醵金修葺一新。洞口構(gòu)屋三間,門臨巨澗,溜痕掛石如銀,盛夏飛瀑,雷怒龍騰,宜有奇觀,為留題姓名于洞門。達摩洞即在下方,橫闊數(shù)丈,穹朗可居,西有夾室,亦空明爽塏,惜荒穢不治。下西麓百余步,大石如屋,刻“太白遺跡”四字,乃明御史王獻臣所書。過懸空寺,喜游興之未闌,惜奇景之易失,為停輿佇玩久之。
近暮入城。李令君就客邸治酒相勞,閑話平生。知其服官晉省已四十余年,再任渾源,年逾六十,近以歷行新政,法令繁多,縣治遍設(shè)公道團,事雜言龐,無所措手,頗萌引退之思。案牘余閑,亦頗留情風雅,工畫蘭,曾集唐人詩句為題畫集,各贈余輩墨蘭一幅,出集唐二冊。屬為題識,余以客中倉卒,不及命筆,允旋燕后為文以寄之。
二十八日
早,李令君來,小作周旋,遂結(jié)束登程。邑令率僚屬學生送于郊外,駐輿慰勞良久。兩郎以摹寫永安寺佛像壁畫緩行。逾午過泥溝,李令已遣人來驛舍治具,堅辭不得。待兩郎至,申刻始發(fā)。逾馬頭山,十里宿于吉家莊。
二十九日
午刻抵下泉,與蟄人柳陰試馬,各攝一影。迂道游柳泉灣,其地在大同城外十里,楊柳萬株,濃陰四幕,中有清泉,平地噴涌,溢為雙池,流入長渠,資以灌溉。其旁巍然高阜,上構(gòu)龍祠,小有亭臺,聊供憑眺。祠外左右雙亭,有巡撫盧坤題神貺甘泉碑。寺內(nèi)有鄉(xiāng)人吳鴻恩所書聯(lián)榜,吳公字春海,銅梁人,光緒初以翰林御史出守朔平,此其攝篆云中所題也。按志謂泉源兩池,為“普潤泉”及“愛克泉”浸為灣港,青蘋綠柳,水木清華,短棹泛舟,可供游泳。北魏時兩岸樓臺相接,謂之“柳港”,明正統(tǒng)間建柳港寺,清道光時知縣黎中輔重加修葺,疑即今之廟址也。邊塞荒寒,忽得此清流碧玉,塵氛為之滌盡,車中占二絕以記之。
薄暮入城,翊晨乘通車返燕京。北岳之游,往返凡七日而畢。
曲陽北岳廟
《游山專號》(第9卷)插圖
考恒山為并州之鎮(zhèn)山,見于《周禮》。其名為“北岳”,則始見于《爾雅》。漢避帝諱,改曰“常山”。其謂之“玄岳”、“陰岳”者,則《水經(jīng)注》之說也。謂之“宏山”者,《尚書大傳》之說也。謂之“青峰埵”者,釋家之說也。謂之“總元洞天金城福地”者,道家之說也。別名“大茂山”或“神尖山”者,《括地志》之說也。山高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北連玉華峰,東南連柏山,西南連槍峰嶺。其脈由陰山入朔平、左云、右玉之間,經(jīng)洪濤山至管涔山分水嶺,東折為盤道梁、勾注山、雁門關(guān)、馬蘭口,而突起于渾源之南為恒山。其主峰曰天峰嶺,即舊岳廟所在也。
自漢以來,皆望祀于曲陽。至明時馬文升、胡來貢歷請改祀于渾源,以倪岳、沈鯉駁議而止。洎清初順治十七年,乃從粘本盛之請,而渾源之祀典乃定。然顧亭林、閻潛邱皆議其非,兩地紛爭,言論鋒起。平情論之,恒山外阻沙漠,內(nèi)連關(guān)塞,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wèi),其為雄鎮(zhèn),洵非他岳可倫比。然余以圖經(jīng)按之,恒山之盤亙于北維者,其區(qū)域至為廣遠。《管子》言其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間。以山之脈絡(luò)言之,自北而東而南,騰躍紫荊、倒馬以達于曲陽,則東至飛狐之岌,北盡桑乾之陰,迄于勾注以東之雄關(guān)險塞,皆恒岳蟠屈迴旋之地,是高氏之正峰。即大茂山之祖干,曲陽其趾,阜平其脊,而渾源則巔也。凡此五百里間,何莫非岳靈之所鐘毓?而必斤斤焉,執(zhí)一地以辯其是非?毋亦所見之隘耶!第以祀典言之,凡岱、華、嵩、衡,其岳祠咸在山陽,或遠在數(shù)十里外。蓋古者望于山川,且藉以覲諸侯、考風俗,其精意所存,固如是也。今舍曲陽高明平衍之地,廢千年享祀之典,而趨險遠曠絕之區(qū),營祠于邃谷穹巖之上,其亦禮臣之過舉歟。
顧名雖列于五岳,而觀其體勢,乃遠不如。蓋山體卑薄,氣象凋枯,視泰、華之靈奇,衡山之豐博,既已相懸霄壤,而遺文荒落,文字寂寥,又非若嵩、岱之古刻紛羅,可以供人尋玩。加以僻在邊陬,道途艱阻,故歷覽古來游恒之記,自喬宇、徐霞客、楊述程而外,絕少名篇。而近世李云麟至躡甲子嶺,度紫荊關(guān),登大茂山巔,以求所謂“玄岳真形”者,雖立意好奇,別開畦逕,然亦足見茲山境地平凡,不足動人觀聽,由來舊矣。余故舉筇杖所歷,參之志乘,詳著于篇,縱舊跡久湮,亦附綴其名,以俟后來之考索,蕪瑣之累,不遑恤焉。至于山中遺跡,如浮橋亭之深秀、會仙府之高奇,舊號名區(qū),同標勝賞。倘能芟薙榛蕪、掃除巖潔,將見秀宇層明、眺望廣博,林徒棲讬,庶披吟風嘯月之懷,云客宅心,可尋茹術(shù)餐芝之訣,所冀黃綺勝流,善為營度。俾洞天福地得此殊觀,異時扶杖重來,庶于其間得少佳趣也。
原載于《藝林月刊:游山專號》第九卷
《北岳游記》(1937年)
《游山專號》及北岳游記
背景介紹
《藝林月刊·游山專號》于1929年在北平創(chuàng)刊,1937年停刊,屬于不定期藝術(shù)刊物,共出版9卷,由藝林月刊發(fā)行所所發(fā)行?!队紊綄L枴返哪缚端嚵衷驴酚?930年1月創(chuàng)刊,月刊,該刊繼承《藝林旬刊》,《藝林月刊》第一期即《藝林旬刊》第73期-75期,??瘯r間及原因不詳?!端嚵盅酚?928年由中國畫學研究會創(chuàng)刊于北平,由中國畫學研究會編輯并發(fā)行,旬刊,1929年12月???,由《藝林月刊》繼承。
《藝林旬刊》(及《藝林月刊》)是中國畫學研究會主辦,本應(yīng)是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會刊,之所以用“藝林”冠名,是為了體現(xiàn)廣集眾才,并不局限于研究會的偏私之意。所刊文章,旨在探討中國畫學的前途,展示南宗、北宗、工筆、寫意等各類畫作,介紹各朝代名畫家、書法家生平和作品,講解繪畫、書法技巧??d文章多為書畫、詩詞等,還有大量畫作、篆刻等。中國畫學研究會創(chuàng)辦于1920年,會址設(shè)在北京宣內(nèi)大街頭發(fā)胡同24號,由北京地區(qū)畫界領(lǐng)軍人物金城(創(chuàng)會會長)、周肇祥、陳師曾等名流發(fā)起成立,代表了當時國畫界的主流。京津畫派領(lǐng)袖周養(yǎng)庵(周肇祥,字養(yǎng)庵,1926年至1928年擔任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自1926年起擔任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藝林旬林》、《藝林月刊》、《游山專號》均是在周養(yǎng)庵的主導下創(chuàng)辦的。
周養(yǎng)庵性好游覽,足跡遍天下,與之交接有不少同好宿儒名流,時常邀約外出旅游并作文、作詩、攝影以記之,形成一個以周養(yǎng)庵、傅藏園為核心的游山小團體。先是1929年,江安傅沅叔(傅增湘,號沅叔)、紹興周養(yǎng)庵、吳興徐森玉(徐鴻寶,字森玉,浙江吳興人,著名文物鑒定家)、長汀江翼云(江庸,字翼云,福建長汀人,近代法學家)、建始周立之(周學淵,字立之,安徽至德人,詩人、教育家)、泰縣凌直支(凌文淵,號直支,江蘇泰縣人,花鳥畫大家、經(jīng)濟學家)等六位先生聚而議之,將先后游百花山、蓮花山等諸山所作游記、題名詩篇,交由《藝林月刊》編輯部匯為第一卷專輯刊行,以期引導激揚后生,而求高尚娛樂,養(yǎng)成堅強之體格,《藝林月刊·游山專號》由此創(chuàng)刊印行。
不過,游山小團體每次外出人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臨時邀約組織的,因此會有一些外圍成員加入。譬如1936年此次北岳之行,參加人員共計7人,分別為傅藏園、傅忠謨(藏園長子)、傅遹謨(藏園四侄)、李育靈(藏園同鄉(xiāng)畫家,)、邢冕之(前清翰林)、周養(yǎng)庵、張黑(拓工),傅藏園、周養(yǎng)庵、邢冕之是游山小團體的圈內(nèi)成員,其他4人為臨時參加的外圍成員。關(guān)于這次旅行,傅藏園撰《北岳游記》、周養(yǎng)庵撰《云中紀游》輯編于1937年刊行的《藝林月刊·游山專號》第9卷,該卷還輯編了傅藏園撰文的《游晉祠記》《五臺山游記》和周養(yǎng)庵撰文的《游五臺日記》,是《藝林月刊》最后一輯的發(fā)行。庶幾,“七七事變”爆發(fā),山河破碎,游山小群體無形解散,《藝林月刊》也就永久???/p>
校對:雪 芳
編輯:邢學琳
傅增湘(1872-1950),字潤沅、沅叔,別署雙鑒樓主人、清泉逸叟、長春室主人,晚號藏園、藏園居士、藏園老人,四川江安人。青年時肆業(yè)保定蓮池書院,受業(yè)于古文大師桐城吳汝綸先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出為直隸提學使,受命先后在天津、北京設(shè)女子師范學堂,是我國公立女學的創(chuàng)辦者。進入民國,入袁世凱幕府,1914年出任北京政府約法會議議員,1915年任肅政廳肅政史。1917年12月,出任教育總長,頗得盛譽。1919年“五四運動”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與教育總長傅增湘因庇護學生,抵制北洋政府的政令,相繼辭職。1927年,傅氏出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29年去職。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傅氏滯留北平,從事古籍的收藏與整理。1938年起,先后任日偽政府控制的東亞文化協(xié)議會副會長、會長,為后人所詬。1949年的建國前夕,周恩來特派陳毅持親筆函專程拜訪,陳毅尚未到,傅增湘已然長逝。
▲藏園像 徐悲鴻繪
傅增湘一生潛心研究古籍,所藏總計達20余萬冊,其中宋刊本百余種、3400卷,金、元刊本60種、3500余卷,藏書中據(jù)善本手自??闭?6000余卷。撰有《雙鑑樓善本書目》4卷,《藏園校書錄》4卷,《藏園群書題記》20卷,《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19卷,《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23卷,約300萬字,除《校書錄》外,均已公開行世。所藏書中的宋元刊本、名家鈔校本精粹數(shù)百種及手校書16000余卷均已貢獻國家,今藏于北京圖書館;明清以來普通善本30000冊及自刻書版數(shù)十種遺贈家鄉(xiāng)四川省,分藏于各地圖書館。傅氏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錄、??睂W家和藏書大家,所藏善本為同期個人收藏之冠,堪稱一代宗主。
傅增湘在古文獻學領(lǐng)域留下了不朽的學術(shù)業(yè)績,但他絕非一位僅僅關(guān)在書齋中讀萬卷書的人物。于古籍研究與??敝啵攀扔紊?,夙慕酈道元、徐霞客高致,以山水勝情發(fā)為文字。中年以后,連歲出游,40年中杖屐遍及五岳及東南、華北、內(nèi)蒙、西北諸名山勝跡,歷年撰成游記30余篇,包括五岳、黃山、九華、天臺、雁蕩、天目、徑山、廬山、嶗山、靈巖、五臺以及京郊、河北、內(nèi)蒙、關(guān)中諸地。在岀門赴各地游歷之前,必先博觀史籍、志乘、山書、寺志、地方名賢撰述,及古今游記詩文,這樣就對當?shù)氐娘L俗和古跡有了基本認識。在旅途中,他將逐日的見聞和考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對于碑碣摩崖、文物遺存、名賢題泳等多詳列目錄,并加考訂,載入記中,尤致意于史乘失收及新發(fā)見之品,以闡發(fā)諸勝跡之深厚歷史文化淵源。傅氏游記現(xiàn)存33篇。個別篇章曾于三十年代曾發(fā)表于《藝林旬刊·游山專號》中,四十年代初曾以其中14篇雕板印制少許。1995年8月,傅氏的33篇游記由其孫傅熹年(建筑歷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經(jīng)手,整理為十六卷以《藏園游記》為名付梓,全書共30萬字,由印刷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關(guān)鍵詞:
山西景區(qū)
恒山
下一頁
相關(guān)新聞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作西北視察之行,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秘書高良佐一路隨行,凡沿途所見所聞,皆筆之于書,在當時各大報刊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
1918年9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參事蔣維喬奉教育部令,視察山西學務(wù),乘便禮五臺、謁恒岳。9月21日由北京啟程,先乘火車到石家莊,到太原;再乘架窩赴五臺山、恒山;然后于10月13日由大同乘火車返京。
1935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遣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中央監(jiān)察委員張繼為代表,赴陜西祭掃黃帝陵。祭掃活動結(jié)束后,邵元沖遂作西北視察之行,4月25日自西安啟程,先后赴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視察。